利是封的起源與傳説

利是封的起源與傳説

 

「紅包」泛指包著錢幣的紅紙封套,派紅包是中國新年的一種習俗。相傳在除夕之夜將紅包放置於孩童的枕頭下,能有「壓驚驅邪」之效用,因此又稱「壓歲錢」。而廣府人習慣把紅包稱為「利是」,又可寫作「利事」、「利市」、「勵事」等,取其吉利之意。

利是封的雛形早見於唐代,宮廷及官方使用的是手工織造的布袋子,而民間則以寓意吉祥的紅色紙張,包著寫有祝福字句的字條,送給親朋好友。到了清代,利是封才開始廣被應用於新春賀歲。

 

起初,利是只是由父母派給自家孩子的壓歲錢,後來慢慢擴展到親戚鄰居之間的互相派送。

利是」也可稱為「壓歲錢」

利是封的起源有很多説法,其中一個是相傳古時有一種小妖叫「祟」,每逢除夕夜裏便悄悄出沒,偷摸熟睡孩童的頭。被摸到的孩子會被嚇得嚎啕大哭,並會頭痛發熱。因此,大家為了提防「祟」的侵擾,在除夕夜都不敢睡覺、通宵點燈,稱為「守祟」。有一對年邁的夫婦老來得子,對孩子疼愛有加。除夕當晚由於怕「祟」會來,於是拿出八枚銅錢與孩子玩耍,以求令孩子顧著玩忘了睏倦。

 但孩子最後還是睏極入眠,他們便用紅紙包著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,兩人守在一旁。突然一陣怪風把門窗吹開,連燭火也滅了,原來就是「祟」來襲。而當「祟」正要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時,枕邊竟突然綻放八道金光,「祟」嚇得落荒而逃,於是「紅紙包銅錢」的驅邪作用隨即傳開。